0%

【首段职业回顾】在小红书的三年

近期感受到了技术桎梏,所以决定先做回顾,再寻求突破

趁着还能完整记得的时候,给这段经历尽可能多记下来

这篇文章,从技术和生活两条线出发,第一部分写清时间线,由技术开头 -> 生活结尾

一、技术

为什么在这里、做了什么、有什么成长

(一)来到这里

21年一天晚上,我无比焦虑,在技术上投入的精力太多,比考研的同学都多,那技术的出路在哪里?技术被淘汰怎么办?

我清晰记得,凌晨两点多,我记下了一段话:保持学习,不断进步,所以我开始坚定了信念,继续深耕。

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,出路在哪里,我打开了Boss直聘,记得是投递了三叶草实验室,被标记进一步推进的时候,我很开心,但是久久没有下文,于是开始寻求内推

果然内推是有效的,没到一周(6月16日),收到了面试邀请,前后仅一面,17号通知结果,21号我去了北京,22号入职

(二)做了什么

1. 入职实习(6M)

有着长期学习的积累,我写了很多文章和报告,6个月,六个方向,共计45篇,一次部门分享,参与4个项目开发与调研、情报工作

这个阶段很充实,也很惶恐,因为始终是在做技术输出,那时候在想,如果存量的技术消耗完毕,那我的长期价值在哪里。在惶恐的过程中,Leader很想留下我,我们开始研究如何转正,但是那年正值疫情,部门也许没有Hc

Leader每周都会找一次Hr,拿着我的文章和产出,过程很艰难。

过了许久,终于看到了机会,是二选一,对方学历和背景都非常好。Leader建议我看看机会,以防万一,后面我拿到了Offer,多了几分底气。

这次转正评委有部门领导、公司CTO,经过一个月的准备,几十次改稿子,最后线上答辩顺利通过(疫情要求归校实训),拿到了较高的面评。

关于惶恐的解法,在工作一年后,找到了答案:保持探索,不断前行

2. 校招实习(6M)

这个阶段,起初沉迷在iOS逆向、Oc语法,这是在慢性自杀,最终我看清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

主要是两个突破口:

  1. 风控引擎:这套架构打开了我的思路,看到了技术如何落地。我开始翻阅历史的策略,学习经验、架构,甚至从使用看到了实现代码,看累计、聚合、近线如何工作,我要如何优雅使用。
  2. 验证码:从大到生图设计、策略对抗、链路架构,小到验证码外面的一圈白环,都推动了我成长,让我感受到了设计的魅力,道路、树木、台阶、整个人类的生活充满了设计。
  3. 攻防分析:大约分析了300+ CASE,从黑产工具到业务攻击,我懵懂觉得,帮助他们解决问题,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,但是从结局来看,这一块只值3.5,后来我发现,这些不成体系,认可度低。But 我觉得这是一段必要的修行,我的业务认知提升了,有助于后续的产品设计。

3. 正式工作(2Y)

这段时间,我完成了两次大的蜕变,找到了自己深耕的方向 -> 架构 视野 安全

做的事情

1. 链路升级

  • 设备画像(主线任务):(对抗、熔断、告警、时效、服务、落地)
  • 生物探针:2.0 这在企业很难得,链路升级,防护升级
  • 人机验证:图像对抗,链路升级

2. 新的挑战

流量安全、威胁感知、团伙挖掘、厂商能力、安全研究、(设备指纹、唯一ID、环境检测、签名对抗)升级、外链巡检、DAU-OneId

两次蜕变

(1)增长团队合作

第一次遇到,甩锅、春秋笔法、抢产出,直面外部高P质疑、挑战,倒排DDL
第一次遇到,有人可以两个月不做事情,看着我们干活,做得慢拉PM监工

(2)组织2.0精简 + 多轮空降

  • 这是迅速长智慧的时期,因为位置的特殊性,会被新领导拉拢。跟着他们没学到技术,学到了孙子兵法。
  • 原来在他们眼里,生存才是第一要义,做事是其次。 表演、信息差、抢地盘充斥,嫡系文化盛行。
  • 大家都担心被包抄,猜疑、团队割裂。
    但是我理解这些,但不会认可这些,至少现在不会,我依旧会持续对技术和业务、架构充满敬畏和向往,因为还年轻,不知道天高地厚,我始终觉得,技术才是立根之本,其次是圈子和团体

三、有什么成长

根据三次填写的思考,总结下来:

  • 技术走向业务,开始考量业务价值、落地风险。
  • 全局视野,任务拆解和进度把控、异常兜底。
  • 风控平台、工程,各类基础组件得到了掌握。
  • 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和一个好心态。